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杨福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动态】杨福音:宋人审美观

2017-05-08 10:17:10 来源:中国文化报作者:
A-A+

  我国唐代的美学思想是重意境,宋代以及宋以后的元、明则重韵味。至于唐以前,比如汉代则重在彰显道德。重韵味更多的在强调技巧的把握,从雕琢到自然,由工到拙。风格归于平淡,技巧变得自如,便就有了清新隽永的韵味。

  北宋初年,先是欧阳修由文道合一提出文道两本的主张。文即形式,道即内容,欧阳修认为文与道是文学艺术的两个本源。这与以前只强调道为本源就有了一个突破,让美相对独立出来。其实,形式与内容的讨论中外自古就有。比如西方讨论教堂音乐,是曲谱重要还是歌词重要呢?

  欧阳修认为,政忙与心闲,出世与入世,山林之乐与富贵之乐要融为一体,以获得淡泊闲静的意境。

  到苏东坡真正实现了从文道合一到文道两本的巨大变化。从屈原到苏东坡,这是我国智识阶层的审美人格走向了完善。其主要标志是东坡年轻时写的一首诗,它的上半部分是这样的: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抓,鸿飞哪复计东西。美学家李泽厚认为,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偶然性的深沉点拨。

  苏东坡的美学观在于:主张文与道,形与神,师物与师心,绚丽与枯淡,豪放与含蓄,有我与忘我的对立统一。他又以水为例,说要随遇成形,意志到处,姿态横生。要行于所当行,止于不得不止。反对雕琢刻意为之,反对毫无生气的千篇一律。要重个性、重性情、重创造。

  东坡提倡枯淡、平淡、疏淡、淡泊、简远、简古、清远、纯粹、萧散,表面看来质朴无华,骨子里却浓烈而厚重。正如我说八大山人,好比大洋之暖流,并不扬波。在轻灵中见沉郁,在超旷中含缠绵。

  宋人严沧浪的《沧浪诗话》被称为中国美学的标准典籍,其著名理论为“镜花水月”。镜中花,水中月,看得见,摸不着。看得见即是审美,摸不着则为无功利。无功利之审美,称之为纯粹之审美。这就是空幻美,为最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,也就是“逸”的境界。淡无味,却至味,经得品,感觉得到,却讲不出,如饮茶。无功利是一种境界!比如说,你想画好这张画,这时你就有了功利,你就做了自己的奴隶,其结果必然画不好这张画。无功利便进到了无意为佳的境界,即摆脱了计划、思考、意向甚至情感。这时,自有闲云来竹房。又像元人倪云林说的:“亭下不逢人,夕阳淡秋影。”

  (作者为画家)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杨福音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