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唐代的美学思想是重意境,宋代以及宋以后的元、明则重韵味。至于唐以前,比如汉代则重在彰显道德。重韵味更多的在强调技巧的把握,从雕琢到自然,由工到拙。风格归于平淡,技巧变得自如,便就有了清新隽永的韵味。
北宋初年,先是欧阳修由文道合一提出文道两本的主张。文即形式,道即内容,欧阳修认为文与道是文学艺术的两个本源。这与以前只强调道为本源就有了一个突破,让美相对独立出来。其实,形式与内容的讨论中外自古就有。比如西方讨论教堂音乐,是曲谱重要还是歌词重要呢?
欧阳修认为,政忙与心闲,出世与入世,山林之乐与富贵之乐要融为一体,以获得淡泊闲静的意境。
到苏东坡真正实现了从文道合一到文道两本的巨大变化。从屈原到苏东坡,这是我国智识阶层的审美人格走向了完善。其主要标志是东坡年轻时写的一首诗,它的上半部分是这样的: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抓,鸿飞哪复计东西。美学家李泽厚认为,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偶然性的深沉点拨。
苏东坡的美学观在于:主张文与道,形与神,师物与师心,绚丽与枯淡,豪放与含蓄,有我与忘我的对立统一。他又以水为例,说要随遇成形,意志到处,姿态横生。要行于所当行,止于不得不止。反对雕琢刻意为之,反对毫无生气的千篇一律。要重个性、重性情、重创造。
东坡提倡枯淡、平淡、疏淡、淡泊、简远、简古、清远、纯粹、萧散,表面看来质朴无华,骨子里却浓烈而厚重。正如我说八大山人,好比大洋之暖流,并不扬波。在轻灵中见沉郁,在超旷中含缠绵。
宋人严沧浪的《沧浪诗话》被称为中国美学的标准典籍,其著名理论为“镜花水月”。镜中花,水中月,看得见,摸不着。看得见即是审美,摸不着则为无功利。无功利之审美,称之为纯粹之审美。这就是空幻美,为最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,也就是“逸”的境界。淡无味,却至味,经得品,感觉得到,却讲不出,如饮茶。无功利是一种境界!比如说,你想画好这张画,这时你就有了功利,你就做了自己的奴隶,其结果必然画不好这张画。无功利便进到了无意为佳的境界,即摆脱了计划、思考、意向甚至情感。这时,自有闲云来竹房。又像元人倪云林说的:“亭下不逢人,夕阳淡秋影。”
(作者为画家)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